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工作部 > 师德榜样 > 正文
【吾师风采】勤勉治学育桃李,求真务实做科研——访我校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姜明国
2021-04-20 09:48 庞思瑜 陈奕然  大学生通讯社

他心怀抱负,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走出农村,实现人生抱负;他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知识殿堂,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不懈探索,于科研中丰富教学经验,科研成果颇丰。

在微生物领域钻研数十载,他踏实肯干,终筑就辉煌。他就是我校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广西高校微生物与植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明国。

穷且益坚知识改变命运

姜明国出生于吉林长春市偏远的农村,爷爷是村里小学的校长。在家风熏陶下,他从小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看见中专毕业的叔叔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年幼的姜明国深受激励,立志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贫苦生活。

七岁时,姜明国就跟着爷爷徒步2公里到学校上学。上世纪80年代,吉林的冬天格外寒冷,西北风吹到人的脸上如刀割一般。往返于上学路,姜明国的眉毛和棉帽都挂上了白霜,手背更是被冻伤。至今,他手上仍留着道道冻疮的痕迹。

中学时,姜明国骑自行车到五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家里到镇上没有柏油路,有时遇到雨天,泥路坑坑洼洼,骑行过程要花费1个多小时。为了不迟到,他便和同学留校,在教室里休息,他们把几张桌子拼起来当床睡。尽管是春秋季节,夜晚温度仍很低,没有铺盖和行李,他甚至把椅子扛起来压在身上当被子“盖”。偶尔打了寒颤,睡梦中被冻醒,他也只能裹紧衣服,迷迷糊糊又睡过去。

“生活太困苦了,我一定要爬出去。”上学路上充满着许多坎坷,但姜明国毫不退怯,他怀揣着大学梦,一直保持勤学上进的态度。

“爸妈!我考上大学了!”1991年,姜明国考上吉林农业大学。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到农村的发展前景和养殖业的热门,姜明国跟父母商量就学动物医学吧。作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也是镇中学那年唯一录取的本科大学生,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激动不已,父母彻夜未眠。

大四暑假,姜明国外出实习,在给养殖户指导时,由于经验不足,指导不到位,致使养殖场的鸡群小规模死亡。面对养殖户质疑的目光,姜明国觉得脸上一热,有些自责。

“我的能力不够,知识还是有限。”这一次的实习经历在姜明国心里敲响了警钟。怀着提升自己的想法,他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2002年,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他将目光投向2千公里外的广西,只身来到广西大学,开始一边读博一边教学的日子。

教学相长匠心培育桃李

2003年,正值广西民族大学的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快速发展,姜明国通过竞聘成为民大的教师。十余载教学生涯,他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OTC(非处方药)包括哪些?”“腊肉是怎么做的?……”站在讲台上,姜明国不急不缓,引用许多生活例子,向同学阐释课本上枯燥的定义,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走出教室,实验室也是姜明国老师的另一个讲堂。“土壤为什么能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公开课上,姜明国身着白大褂,手拎小包袋装土壤,以提问方式切入公开课的主题,一步步引导同学们认识和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姜教授教学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给学生们讲解实验时条理清晰。”听过姜明国讲课的叶芬老师评价道。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除了上课方式有趣,姜明国还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生物技术的教授,他也未落下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无论哪位同学对微生物学课题感兴趣,都可以和我一起讨论,我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当听到2005级学生陈尚广对广西“六堡茶”颇感兴趣,打算开展研究时,姜明国欣然支持。

科研路漫长曲折。六堡茶项目刚开展时就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陷入了大半年都没有进展的窘境。看着学生焦急的模样,姜明国和陈尚广一起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专利,指导制定实验研究方案,直至凌晨,姜明国还“泡”在实验室,手把手教他做实验。

2008年,他们的论文“一种提高六堡茶品质的生产方法”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2012年获得授权在第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荣获广西科技厅银奖,同年以6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六堡茶项目让陈尚广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也为他未来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并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埋下伏笔。“姜老师是大学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多亏了他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和六堡茶技术研发才取得佳绩,我一直都十分感谢他。”陈尚广说道。

致力建设打造特色学院标签

“一提到民族大学,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民族学和小语种,民大需要更多的标签比如‘海洋’。”自2015年担任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简称海生学院)院长以来,姜明国便致力于学院发展,提高海生学院在广西和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建设特色学院和学科,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姜明国看来,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优秀的人才是师资队伍的核心。为此,他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院每年必须举行教师教学比赛,鼓励全院老师无论教龄多少都参加比赛,优秀的教师予以重奖。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姜明国还聘请专业评委到场点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姜明国希望通过竞赛形式,让教师们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为培育真正的教师人才,姜明国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人才政策,主动申请获得了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才办公室给予的专项(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学院招揽出色人才,为学院引进许多优秀专家。目前,海生学院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在读博士2人。

师资力量得到优化,学生培育也更上一层楼。姜明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2016年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协同育人中心的支持。在他的指导下,海生学院以“四种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先后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并通过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科研项目合作,发挥科研基地的育人功能。

“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是待在实验室,他们需要走出去。”充分发挥民族大学国际性的优势,培养国际人才,关键是要建立起强大的国际交流平台。自2016至2018年,姜明国开展了海外游学项目。他每年从海生学院选拔十余名在学习、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将他们派往印尼巴查查兰大学、台湾国立大学等校,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这一趟学习之旅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更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胡小龙评价道。

“做事情要有战略眼光。”他自2008年起就立足广西,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基于新思路、新方法、新菌种、新基因、新产物的思想,开展海洋与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他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和广西创新驱动专项等各类项目,经费总额1000多万元,发表论文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产业化两项科技成果转让经费为180万元。

“按照做人的本分做人,按照科学规律开展科学研究,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立足实际,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姜明国对待科研工作十分严谨。未来,他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学生,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推进学院国际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编辑:吴瑜 校对:黄梅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