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收听到的是广西民族大学英语电台,调频89.3兆赫。”从大学时担任英语播音员到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指令员,外国语学院陶隐宁老师的声音萦绕在一届届民大人耳畔。

一种语言,一相遇便是三十余个春秋,从课桌前吟读到讲台上传授,她将对英语的热爱延续,育人育心。
一门课程,一摸索便是十六载芳华,从“公共英语最年轻的老师”到成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她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
一方校园,一踏入便是二十年青春岁月,从“最优秀的学生”到“亦师亦友的陶子老师”,她依旧活力无限。
知识与正能量的“播种者”
1999年,陶隐宁就读广西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期间相逢恩师钟小佩。温柔大方、平易近人是她对钟老师的印象。
毕业在即,她陷入焦虑,该选择什么职业?她思索良久,决定先去人才市场闯闯。她手捧简历,一家一家投递,因成绩优异受到青睐,却也遭遇漠视。每次递过简历,陪她一同前往的钟小佩老师便诚挚地介绍:“这是我最优秀的学生,虽不是名校毕业,但请给她个机会。”这份关爱和陪伴,触动了她的内心。
“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钟小佩的言传身教使她下定决心,当一名教师,用知识和爱影响学生。于是,她参加我校大学英语老师的招考,以笔试和试讲第一的成绩被录取。
担任教师的第一年,她模仿钟小佩的风格上课。由于性格爽朗,年龄相近,她与学生相处融洽,但也因年轻,经验不足,面对学生上课不专注、作业不交的现象,陶隐宁无从下手,便向钟老师寻求帮助。“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课后,她真切地与学生沟通,寻找问题的根源。
“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让他们明白大学的意义,这些虽然看起来与课堂内容无关,却对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培养正确价值观十分重要。”为此,陶隐宁在每节课堂上都会和同学们分享生活学习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一位学生留言说:“这一年,我学到的不止是英语,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满满的正能量。”
学生有心结,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她。“老师,和宿舍同学相处不融洽怎么办?”张小文同学有个性,但想法不易被同龄人理解。八九点钟的田径场人潮退去,陶隐宁与张小文缓步走了一圈又一圈,陶隐宁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感受劝解宽慰张小文。此后,张小文便把她当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毕业多年,即使在日本工作,仍不忘每年寄信给陶隐宁。不止是她,许多已毕业的学生仍然与陶隐宁保持着联系,与她分享人生中的每一次进步,向她求教人生中的每一段迷途。
对外语专业教师来说,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中外融通。2015年5月,乘坐东行的航班,陶隐宁踏上前往美国的进修之旅。“老师就该走到学生中间去,做课堂的导演,而非一个人的独奏。”这是她此行最大的收获。六个月的培训已至尾声,为检验成果,每位老师须现场模拟授课。上课过程中,陶隐宁主动走近学生,俯身侧耳认真倾听,保持目光注视的举动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管到过海外,尽管教授的课程是英语,中国在陶隐宁心中始终是第一位。在英语课上,她常教导学生反对“西方先进论”,绝不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学好英语的目的是为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国。听到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华为遭封杀,她与同学们共勉:中国青年要向上走,像萤火一样,对祖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翻转课堂中的“主持人”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大二下学期的英语课,陶隐宁开设了中国文化系列课程。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因结构复杂不易理解。同学们分组搜集资料,各小组课前作展示,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故宫房梁等采用斗拱榫卯结构设计等事例。但陶隐宁觉得还不够简单易懂。“看,这就是榫卯结构。”她随即举起一把木椅说道。身边事物是她鲜活的素材,她活跃的脑子里时常迸发出奇特的灵感。第二次课上,她突发奇想:“民大建筑具有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为什么不以此为例呢?”
取得领导同意后,陶隐宁带着她的“旅游团”开始了民大建筑探寻之旅。第一站,相思风雨桥。文学院的甘芹同学一手拿着小卡片,一手触摸木制桥柱用英语介绍结构特点。顺着指示,同学们抬起头,桥梁上方的拱形横木交错纵横,彩带垂下,风雨桥顶是未留意的风景。第二站,大礼堂,古朴典雅的民族样式建筑在英文讲解中鲜活起来。陶隐宁将课堂搬出教室,通过查阅资料,英文介绍建筑细节等方式,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即使仅在四方的教室里,她的课堂同样妙趣横生。将最熟悉的人画在纸片上并用英语介绍,通过《寻梦环游记》片段,增进同学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弹幕式”的讨论发言增强学生互动性和参与度。陶隐宁的角色并非演讲者,而是“主持人”,把主场交给学生,让他们协作动手,展示成果。
在这样的翻转课堂下,她不做演员,而当导演,发掘学生闪光点,包容个性,鼓励创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的瞿运帷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并有自己的见解,在陶隐宁的允许下,他将题为“How Should We End a War”的演讲作为期末作业;了解到有小组展示三月三节日文化,陶隐宁建议加入山歌表演,并帮忙租借民族服饰,让全班同学在欣赏山歌表演中加深对三月三节日文化的印象。
从传统教学到翻转课堂,从选用新教材到引入线上APP,16年间,她见证了我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将教学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是她一直在思索的课题。“线上APP能丰富活跃课堂,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知识。老师也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缺乏学习主动性。”使用一段时间后,陶隐宁对线上APP的优缺点了然于心。“学习不能懈怠,动词的不定式用法弄清楚。”看完一个学生的作业,她写下评语,并添上加油的小表情,以此提醒学生主动学习。
“你这一本教案可以用好几年了,哪用每次课前都重新备课。”同事建议道。陶隐宁经常备课到深夜,有了两个孩子后,备课时连孩子也顾不上。但陶隐宁态度坚决:“一份教案我从不会用两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是我的职责。”陶隐宁负责教授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陶隐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案。她还会特别考虑90后、00后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深受学生欢迎,被亲切地称作“桃(陶)子老师”或“丸子老师”。
被学生包围的“年轻人”
课下的她常被学生们团团围住,或讨论问题,或聊天谈心。白皙的脸庞,微微卷曲的头发,娇小的身材,仿佛与学生年纪相仿。今年已是她从教的第十六个年头,但岁月并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迹。陶隐宁说:“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老师和学生彼此成就。”能和学生在一起,她感到永远年轻。
“童颜又美丽的桃子老师”“一天一个样,越长越年轻。”……十几届学生对她的评价都不相同。有学生问道:“丸子老师,怎样才能跟您一样年轻无限?”“人老心不老,笑一笑十年少。”陶隐宁笑言。她确实很爱笑,她的笑声很爽朗,笑容很温暖。走在路上,听到学生叫她,她立刻笑着迎上去,眼睛眯成半月形,嘴巴露出八颗牙齿,再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
每到课间,班级群就开始了“英文歌接龙”。一首首英文歌在教室里响起,打破沉闷的气氛。这是陶隐宁对课间的一种利用方式,播放同学们推荐的英文歌,既起到活跃氛围的作用,也使她接触到学生圈最新“潮流”。“现在的学生会得可多了,课后,他们就是我的老师。”面对一届届的新生,她也在不断学习,避免“落伍”,从QQ到微博、微信,学生用什么交流方式,她就学什么,学生关注什么,她也尝试了解。
“一周每个班只有一次课,也就意味着只能见到学生一次。”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用心维持。课后,陶隐宁的手机保持开机状态,只要学生有疑问,有需要,她便立刻回复。此外,她也常在班级群中分享有趣的生活小事,暖心地提醒同学们气候转凉多添衣等。“老师和我们很亲近,就像一个大姐姐,喜欢和我们交流。她常在QQ空间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点滴,也常关注学生的QQ动态。”文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班的江隽镌同学说道。
“陶子老师,您是我们温暖的小太阳。”
“我会一直做个温暖的小太阳,把正能量带给更多学生。”听到同学们的评价,陶隐宁表示。
学生们也总会给陶隐宁带来惊喜和感动。一天在家,电话铃响起,刚一接起,电话那头“陶老师生日快乐!”接连传来。因休产假,她已有多月没见到2011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生。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后紧接着是一句句问候“丸子老师我们想您”“陶子老师好想听到您上课,盼您回来。”烛光映照下,她眼眶红润,“没想到这群不善言辞的男生会给自己送来这样的生日惊喜。”
“当爱好成为一种职业,她毅然选择承担这份责任,用热情为学生描绘出独特的学科画卷,用包容和鼓励一点点发掘学生的潜力,是老师更像朋友;她口中的英文像歌曲那样动听,她手下的板书像画作那样美观,她的行为美,她的精神更美!”2019年9月10日,陶隐宁荣获广西民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编辑:黄钦 校对:黄晶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