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源湖校区图书馆一楼的8号工作室里,他的投影仪播放着教学视频,一位干练的教师正指导同学们在瑜伽垫上进行体能训练。他就是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以下简称“体健学院”)的余文军老师。
高中时期,一场运动会让他与体育结缘,引导他走上了运动的道路;大学毕业,他成为一名“园丁”,在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培育桃李;工作多年,与户外运动的相逢迸发出新的火花。这就是余文军生活——健康,充实,多姿多彩。

结缘体育,汗水成就大学梦想
“破纪录了!”余文军一马当先,冲过终点线,观众席掌声雷动。贵县(今贵港市)高中带队老师激动地抱住余文军,“4*100米接力、跳远和三级跳远,我们破了三个记录,还有4*400米接力赛冠军,太棒了!”
1991年,余文军正值高三,喜欢运动的他在校运会上表现优异,继而代表贵县高中参加玉林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运动会高手辈出,这个原本不怎么起眼的男生却击败了众多专业的体育生,在比赛中拿下4个冠军,破了3项地区记录。
也正是这次运动会,让余文军这个与声光热力电和化学元素打交道的理科生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表现优异的余文军成为一名二级运动员,非专业体育生的二级运动员在贵县可谓史无前例。在全校表彰大会上,校长奖励给他一件梅花牌运动服,作为当时国家运动员指定出场服装,梅花牌运动服是所有运动员梦寐以求的“珍宝”。校长把运动服交给余文军时,紧紧握住他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咱们学校还没有特别优秀的体育生,我觉得你很有潜力,可以试一试!”
“我文化成绩还不错,不妨试试看!”稍加思索,这个高三的理科生“半路出家”成了一名体育生。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余文军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始了专业的田径学习和训练。
来到大学,在第一次训练中发现很多同学成绩都比他优秀,虽然有些沮丧,但又迅速调整好心态,耐下性子刻苦训练,每天早出晚归,课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田径场上做体能训练和技巧练习。汗水浸透了运动服,一天要换好几件。“当时生活简朴,娱乐方面最多是在食堂看看电视里的新闻节目,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和训练上,科学的训练方法让成绩得到很大提高。”
大学四年,余文军从二级运动员成长为一级运动员,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了个人四百米跨栏比赛的全国第三名、4*100米接力全国冠军、4*400米接力全国第二名等好成绩。
亦师亦友,田径专项埋头耕耘
思源湖校区李宁田径场南门的草坪上立着一座“奔跑者”雕像,两名男子运动员奋力奔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健儿赛跑的场景。这座雕像是1995级体育专业的47名学生,在毕业二十周年之际,为感谢学校的培养特意集资捐赠的,而余文军正是他们的班主任。
1995年,大学毕业后的余文军面临工作分配,选择工作时一般是先进行实地考察,再进行对比。了解到我校独特的绿化环境,他直接省略实地考察的程序,欣然来到我校任教,主要负责田径专项的教学。刚参与工作就担任了95级体育专业的班主任。
刚毕业就当班主任,我能行吗?余文军忐忑不安。“咱们是师生,也是朋友,如果我有什么不足欢迎指出,一定虚心接受。如果你们发现了问题不告诉我,那可是对不起朋友。”思前想后,他抛却顾虑,真正地走到学生中去,以一个兄长和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轻松地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黄茗是1995级体育专业的学生,已工作多年的他回忆起在校时光,仍然印象深刻,“余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又专业,我一下喜欢上了这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老师。”
体育专业的课程有理论课和技术课,2005级的学生袁慎庆也感触颇多,“田径专项的技术课经常练习长跑,不管是五公里还是十公里,他都和我们一起跑,还经常鼓励落在后面的同学。”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余文军授课第一件事就是上交手机。“大家约好了,上课不许用手机。如果有急事需要使用,要提出申请,我更不能例外。”在学校给教室统一配备手机袋前,余文军就自费买了一个,随时随地带在身边供教学使用。那个微微泛黄的手机袋中,余文军的手机永远放在第一个位置。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体育专业训练强度高、训练量大,经常有学生在训练时身体出现问题。余文军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们要规律作息,按时吃早餐。他身边总是带着几颗糖果,为了避免有一两个“冒失鬼”因为晚起没吃早餐,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余文军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学生们的发展也很重视。袁慎庆毕业后经营一家体育用品专卖店,创业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出现资金出现缺口,经营困难。余文军得知后慷慨解囊帮袁慎庆度过难关,作为体育教师和运动员,他对体育用品以次充好等行为深恶痛绝,严肃地叮嘱要诚信经营,决不能弄虚作假。
二十五载教学生涯,一如既往诲人不倦。在他的指导下,2018年我校留学生在“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中获得全国总决赛第四名,体健学院的学生们在广西大学生运动会荣获多项冠军。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余文军获得2017年“广西优秀教练员”、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
拓展自我,户外领域乐在其中
原以为自己会在田径专项耕耘一生,2002年一次学术会议指引余文军踏进了户外运动的大门。作为资深驴友的余文军与户外运动的相逢迸发出无限火花,他不但详细了解资料,还考取了相关资质证明。2007年,体健学院设置户外运动专项,余文军加入田径与户外运动教研室,负责相应教学工作。
“将绳子交叉,像这样用拇指和食指扣住交错处……”明媚的阳光下,余文军坐在草地上教学生怎样打绳结,学生围坐一圈,盯着他转动手腕的动作。只见他轻轻一拉,一个“布林结”就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个布林结也叫‘称人结’,被称为绳结之王,用途广泛,易结易解,安全性很高。”
“绳结是基础,一定要掌握!”余文军反复示范,不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发生危险时,它能极大提高一个人的存活概率。如高楼着火,可用窗帘、床单等绑成长绳逃生,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救援。
理论需要掌握,实践经验也很重要。游泳、辨别方向、扎帐篷技巧等,都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余文军常带着学生参与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知识。
一顶帐篷,一把铁锹,在荒岛上度过三天两夜,过滤淡水,赶海捞蚝,团队合作扎筏回到“人间”。2014年,余文军应广西电视台“卧虎藏龙挑战户外”栏目组邀请,带着户外运动方向的学生前往防城港的一个海岛,进行三天两夜的生存挑战。他们白天摘野菜、摸螃蟹,晚上住帐篷、看星星,苦中作乐,别有一番乐趣。
不少人觉得户外没有畅通的网络、舒适的卧床、伸手就来的饭菜,出门太苦太累,而在余文军看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学之余,他常约上几个好友组织一次户外远足,或徒步或骑行,一路欢声笑语。大明山、四姑娘山、米堆冰川都留下他攀登的足迹;青海湖、海南岛、川藏线都留有他骑行的车辙;漓江沿线、麦理浩径、乐业天坑都可见他野营的踪影……
“生命在于运动,手痛就练脚,脚痛就练手,每天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运动。”今年是余文军到民大任教的第25个年头,但是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的身心都充满了活力。“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才是最好的不老药。”(编辑:聂菊 校对:杨婷)